苏非榜样 | 向难攻坚 扎根一线的 "装备铁军"

发布者:非矿院 发布时间:2025-08-08 浏览量:0

在装备事业部的攻坚一线,

总有这样一群身影:

他们以责任为铠甲,

以担当为利刃,

在钢铁设备中坚守,

于技术迷雾中破冰。

让我们走进这群 “装备铁军”

与他们展开对话。



640 (2)



——作为装备事业部的成员,您如何理解团队的使命?


我最大的感悟是:责任与担当是立身之本。我们日常所做的每一件事,不仅直接关乎工作成果,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同事。


——在宁波的装备项目中,最艰难的挑战是什么?


——新能源行业热工装备尾气管道堵塞是行业痛点、技术的难点,高温尾气中的焦油成分很容易冷凝,将携带的粉料黏在管壁上,堵塞排气管道造成系统被迫停运或出现安全隐患。现场的同事们为了解决问题,经常工作到凌晨,反复讨论、探讨解决方案,最终实现了系统安全连续带料运行30余天的目标,共计生产合格产品200多吨。


——高压之下,如何提高团队协作效率?


——调整心态,减少内耗,不能遇到点事就乱了分寸,作为负责人,必须保持信心,鼓励团队共同出谋划策,从而打造一支稳定强大的技术团队。


在张国义身上,我们看到了铁军精神的缩影——以责任为盾,以担当为矛,在攻坚路上永不言弃。


22


——工作20年来,您如何保持技术不落伍?


——经验积累是关键。面对故障,我追求“得心应手”,快速定位问题并解决。技术没有捷径,唯有脚踏实地。


——在重庆40℃高温下工作时,您和团队是如何挺下来的?


——就两个字:坚持。时间紧、任务重,我们团队协同配合,加班加点。设备发热时像烤炉,粉尘大,只能靠风扇降温,但大家毫无怨言,一心只想解决问题。


——如何保障设备正常运转?长期出差家里支持吗?


——电仪调试在项目验收的工作中非常重要,为了让设备正常运作,我们必须待在现场,也习惯了。去年在项目上待了200多天,家人很支持我,是我能全心投入工作的最大底气。


刘照辉用行动证明,平凡岗位也能绽放光彩。他的坚守与匠心,正是装备事业部铁军精神的最佳写照。



33



——听说您"水电暖通啥都会"?


——哈哈,都是被逼出来的。不到20岁就进厂,干过包工头、开过饭店,最后发现还是喜欢捣鼓机器。你看这些参数,就像炒菜的火候,得慢慢调。


——您参与多个项目,遇到过什么问题?


——就是目前这个项目,由于时间久、中间又经过搬迁,现场个别图纸、资料缺失,我就凭着经验在脑海里勾勒出了一张“无形的图”。


——您的韧劲是如何练成的?


——干了这么多年,最大的心得就是——机器不会骗人,你糊弄它,它就敢给你罢工。在宁东项目的时候,我待了快两年,出啥问题就死磕啥问题,一点一点磨,就坚持下来了。


从初学者到技术多面手,吕宁辉用朴实无华的坚持,诠释了“干一行、精一行”的工匠本色。




640 (5)


——在您看来,设备调试是否有风险?


——我主要做管道外侧检测、氮气管道检测等等,确实有风险,但工艺调试就是这样,必须亲临现场才能掌握实际情况。不过呢,只要我们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入现场,就有安全保障。


——如果数据指标达不到要求,您会怎么办?


——我们相信:设备不会说谎。参数不达标一定有原因,我们会请教有经验的专家,边调边学,积累了不少经验,现在已经越来越顺了。


——您现在在家调休,接下来有什么打算?


——公司指哪儿打哪儿呗!上个项目刚调试完,在家待上几天,现在等着上级指令,随时准备出发,去下一个项目现场。


在张卫东身上,我们看到了苏非人最坚实的脊梁——不事张扬,却始终挺立;不求闻达,却不可或缺。



永无畏惧、一往无前,

四海为家、勇争一流,

他们正用自己实践故事,

深刻诠释苏非精神的丰富内涵。

这不仅是属于他们的故事,

也是公司广大一线职工的

生动写照!

上一篇:科技精粹 | 苏州非矿院研发成......

下一篇:科技精粹 | 硅碳负极核心装备......